跳至主要内容

30年的朱令案,成了中国互联网的刻度

 20多年后,我等来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:正义暂时还没到,互联网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。

朱令还是走了,没有发生医学的奇迹,也没有发生破案的奇迹——朱令没有再站起来,案件凶手仍然是一个谜。清华大学官微通报了这位1992级的校友的离世,上个月,这位被禁锢在22岁的清华才女刚刚过完了50岁生日。

19岁考入清华,22岁遭遇铊投毒,彼时朱令离奇发病,被证实为稀有的“铊中毒”,医院并没有第一时间确诊。1995年,彼时互联网刚刚兴起,朱令的高中同学、北京大学学生贝志城、蔡全清等人当时将这种不明的病症翻译成英文,通过互联网向Usenet的sci.med及其他有关新闻组和Bitnet发出求救电子邮件,最终锁定了是铊中毒,确定了诊疗方案。但是为时已晚。朱令也是中国第一例互联网求助的案例。那是一个用电话线拨号上网的时代,那是一个黑白屏幕的时代,那是一个向上走、朝外看的时代。

当时,央视等很多媒体报道过这次史诗级的互联网求助问药,让彼时前赛博时代的中国人直观地感受到地球村“天涯若比邻”的互联网力量。于是,朱令本身和互联网结下了不解之缘,成为漂浮在中国网络空间里近30年的标杆。

近30年里,斗转星移,大浪淘沙,沧海桑田,人世更迭,或鹰化为鸠,或田鼠化鴽:炒房客来过又走了;“大哥大”成了古董;机能智能机换了一茬又一茬;从“水木清华”到天涯论坛,从微博到了抖音,直到今天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互联网。近30年里,曾经灯火可亲的朋友有的越来越近,有的越走越远。因为朱令愤怒的新年,渐渐地头上有了白发,儿女忽成行,关心起了手串和枸杞。

然而,朱令一直没有变,她就在那儿,不言不语,却拷问着我们的良心,映射着我们对正义的关注,测试我们对苦难的共情。也许真相就差了一步,也许凶手注定会逍遥法外,但是,我们总愿意将注意力从日常的庸常生活中抽离,把同情、惋惜送给这个永远22岁的姑娘,诅咒凶手,祈祷奇迹,追问真相。

其实,警方在1995年通知朱令家属案情“只剩一层窗户纸了”;清华大学派出所相关负责人也曾说“有对象”,“上面批准后,开始短兵相接”……但凶手还是未被抓捕。警方曾锁定凶手就在朱令的“身边”,但最终此案不了了之。很多人认为朱令的室友孙某难逃嫌疑。2008年朱令家属向北京市公安局申请公开案件侦破结果,但是申请被拒绝了。

2013年4月,复旦投毒案再次点燃了朱令案的热议。当年,5月6日,新华网发布了“舆论呼吁及时澄清‘朱令案’传闻”的舆情通报”。5月7日,上海市委机关报《解放日报》以《永远的22岁》为题大篇幅地报道了朱令悲惨近况。彼时,孙某在网上发帖自证清白:“我比任何人都想将真凶绳之于法”。然而,并没有后续了。这一晃,又是10年过去了。

20多年前,一个同样寒冷的冬天,我在上海梧桐区的一所古老的中学里,参加一次科技英文竞赛,暖黄的冬日阳光穿过玻璃。当时的作文题目是“你对INTERNET的看法”,我就写起了央视报道过朱玲的互联网求助第一案。彼时虽然艰难,但总觉得互联网将有改变世界的力量;彼时我虽然无知,却相信凶手必然落网。结果,20多年后,我等来一个不是结局的结局:正义暂时还没到,互联网却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。

全身瘫痪的朱令,就这样静静地漂浮在互联网上,见证着时代慢慢地走过,看着你我或者错过了风口,或者搭上了快车。每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,都应该感谢朱令,她为我们投射了互联网上的路标,成为考验我们良心的标尺。而我们对她有着难言的亏负,没有能将凶手绳之以法,没有还她一个公道。愿天堂没有病痛,愿苦难不再发生,感谢你在过去近30年里与我们陪伴。

文:明轩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谷歌blogger博客国内用户无法访问图片问题解决方案

<script type='text/javascript'> //<![CDATA[ setTimeout(function() {     // 1. 保留:处理<img>标签(文章内图片)     const googleImages = document.querySelectorAll('img[src*="googleusercontent.com"], img[src*="ggpht.com"]');     googleImages.forEach(img => {         if (!img.src.includes('images.weserv.nl')) {             img.src = 'https://images.weserv.nl/?url=' + encodeURIComponent(img.src);             img.onerror = () => img.src = 'https://picsum.photos/400/300';         }     });     // 2. 保留:处理<meta>标签(首页预览图)     const googleMetaImages = document.querySelectorAll('meta[content*="googleusercontent.com"], meta[content*="ggpht.com"]');     googleMetaImages.forEach(meta => {         const content = meta.getAttribute('content');         if (content && !con...

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央视集体发文抨击预制菜

编辑 | 高语阳 近日,关于预制菜的话题受到关注,引发热议。13日、14日,人民日报、新华社、央视接连发文。 人民微评:预制菜讨论,在交锋中抵达共识 连日来,预制菜话题“搅动”舆论场。此事引发全民关注,不仅在于它关乎日常餐饮,还关乎消费者的知情权;不仅关乎某家企业,还关乎行业健康发展。在纷扰一时的热议中,与其站队,不如站“对”:在“争锋”中凝聚共识,在热议中寻找治理良策。如何更清晰界定预制菜标准?如何减少信息不对称?如何在便捷服务的同时确保餐饮品质?预制菜讨论中的3个如何,值得思考。 关于预制菜,信息需要更加透明,让消费者主动选择。预制菜的真正挑战不在于技术层面,而在于如何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纽带。餐饮业发展,终究要服务于人。餐饮业发展,既要追求高效便捷,更要满足公众吃得安心、吃得明白的刚需。这场讨论,要走向理性和建设性:以治理优化预制菜发展环境,推动企业行为规范与消费者的知情选择。赢取公众信赖,行业发展才能有美好未来。 新华社:不怕你预制,怕你不告诉我 讨论预制菜时,我们在关心什么? 近期,“预制菜”话题备受消费者关注。各方讨论背后,是消费者对于知情权的关切以及对提高餐饮质量的诉求。当“锅气”成为评价菜肴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,餐饮从业者们也应该思考,“预制菜”如何更好辅助行业发展,成为令人安心的美味。 预制菜到底是什么? 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,不添加防腐剂,经工业化预加工(如搅拌、腌制、滚揉、成型、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)制成,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,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、运输及销售条件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 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专家表示,预制菜是食品工业化的产物。“预制”这种处理方式本身,在餐饮行业发展中也有着很长的历史,比如腌制、卤制等,都是对食材进行预加工,以备后续工艺烹饪或食用的方法。伴随着现代包装工艺的发展,预制菜成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 相较于完全现场烹饪,预制菜有着显著优势。从事餐饮行业多年的卢星(化名)告诉记者,使用预制菜能够提高餐饮企业的运行效率,尤其是在快餐等消费场景,预制菜能够很好地满足高性价比的消费需求。通过将各类较为耗时的工艺前置,使得餐厅能够在几分钟内复现口味。 预...

破壁者李克强

  作者:汤涌 高诗朦 汪再兴 谭畅 写在前面的话: 12月27日(非2023年该时间为前些年),中国政府网全文转发《博客天下》杂志封面文章《破壁者李克强》。文章很长,有12000字,慢慢看,精彩在后面。 对了,今年3月,《博客天下》杂志还登过一篇封面文章《剪刀手李克强》,文章也很长,讲的是简政放权。另外,今年5月15日,《博客天下》杂志曾以《强的虹》为题,刊发封面文章,独家解读李克强夫人程虹。有兴趣的,可找来一看。 第一个任期的第二年往往特别艰难,在这一点上,各国政府都差不多。民众第一年的新鲜感即将过去,与媒体的蜜月期也将结束,所有的力量都以一种更审慎的态度,抛开领导人的明星光环,更多去考量政策本身。 年底,尤其是一个交成绩单的时候。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迎来了他总理任期的第二个年底,他就任于一个世界经济很不景气的时期,除了每一任总理都要面临的经济增长和民生改善,他还要做得更多一些。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,对全球经济复苏来说,中国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,甚至被寄望成为此次全球经济复苏的“发动机”。 细数他就任总理以来的历次讲话:“简政放权”、“合理区间”、“调结构”、“促改革”、“惠民生”是其中最集中的关键词。还有许多先前从未听说过的提法:“负面清单”、“责任清单”和“权力清单”。 在春天的政府工作报告里,李克强提到了今年的目标: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.5%左右,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.5%左右,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.6%以内,国际收支基本平衡,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同步。 作为预期目标的7.5%仅比1999年的7.1%略高一点。事实上,一到三季度,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是7.4%。 “我一再讲,合理区间是指经济增长率不低于7.5%左右,所谓左右,就是高一点、低一点都是正常的,都处于合理区间。”李克强专门这样讲过多次。但即便如此,李克强并未采取大规模的“强刺激”,而是一而再、再而三地“放权”。 “放权”并不是无为而治,相反,这需要更坚定的决心和更大的勇气。 这既需要自信,还需要更多人的理解。历史上所有经济下行期做减法的改革,都很容易被人指责为力度不够和无所作为,这对一个政治家来说是一件冒风险的事。 在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前提之下,李克强这一年努力清理各领域当中的束缚和桎梏,推进中国和各国的贸易合作,去各国推销中国...